鳳凰涅槃一說出自于郭沫若先生的同名作品,原型出自我國(guó)元代文人楊維楨的《鳳皇石》一詩。不過也有說法認(rèn)為,郭沫若先生所作詩歌《鳳凰涅槃》中的鳳凰,其實(shí)是指西方傳說中的不死鳥菲尼克斯,雖然郭沫若先生將不死鳥菲尼克斯翻譯為
在郭沫若的《鳳凰涅槃》中說:“鳳凰每500年自焚為灰燼,再從灰燼中浴火重生,循環(huán)不已,成為永生。引申的寓意: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,每五百年,它就要背負(fù)著積累于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,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,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(jié)換取人世的祥和與幸福。
同樣在肉體經(jīng)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練后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。”由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于明天啟三年(1623年)根據(jù)龐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編譯的《職方外紀(jì)》一書便以中文介紹了不死鳥。明代艾儒略《職方外紀(jì)》譯:“傳聞?dòng)续B,名弗尼思(Phoenix),其壽四五百歲,自覺將終,則聚干香木一堆,立其上。